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5月13日讯 (通讯员 吴鲁刚)“我愿意付出我的一切,去挽救灾区人民的生命,实现我们军人的价值。”这是一封遗书,一封写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的遗书。4999米高空,没有地点指挥引导、没有地面标示、没有气象资料,十五名空降兵带着视死如归的信念“盲跳”至茂县地域,成为了最早进入震区的侦查和救援人员。来自菏泽市牡丹区都司镇西马垓村的郭龙帅便是伞降茂县十五勇士之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伞降茂县的十五勇士
十五勇士伞降茂县 为震区群众带去希望
茂县地处山区、平均海拔近5000米,地震发生后,茂县四周道路损毁,与外界通信、交通完全中断,成为一座“孤岛”。而在这种情况下,直升机6次降落失败,依靠空降兵伞降勘察灾情,建立联系成为了唯一的救援途径。
但在无气象资料、无地面标识、无指挥引导的“三无”条件下空降是有生命危险的,这在世界军事航空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灾情刻不容缓,我们无论如何必须完成任务!”就这样,包含郭龙帅在内的十五勇士义无反顾地写下请战书,必须伞降。
“我们在跳伞前就写好了遗书,做好了伤亡的准备,当时也是运气好,正好有一个‘云洞’,让我们知道了大概方向。”郭龙帅在内的十五勇士便是通过这个“云洞”进入的震区。
“冷!”这是郭龙帅跳出机舱后的第一感觉,近5000米的高空空气稀薄,空气中还夹杂着雨雪。不仅是恶劣的环境,在高空中郭龙帅的降落伞自动开伞器还出现了状况。“降落伞自动开伞器是保证降落伞安全的,可能是由于气压的原因,我的降落伞自动开伞器失灵了。”拥有丰富跳伞经验的郭龙帅并没有因此而急躁,镇定地凭借良好的技术安全着陆。
“我清晰的记得当时的震区,是一种让人无法想象的‘破烂样’,山体崩塌,建筑损毁,生还的老百姓惊恐地聚在街面上。”而比这些更加震撼的,是一片混沌里,他们的身影出现时,地上的人们紧追着降落伞挥手、呼喊:“解放军来啦!解放军来啦!我们终于有救了!”
15名空降兵会合后,便立即行动起来。翻山越岭、躲避山体滑坡,当心余震、救助沿路灾民……空降震中后的7个昼夜里,他们翻越了4座海拔3000多米高的山峰,徒步220公里,在7个乡、55个村庄侦察灾情,上报重要灾情30多批次,为后续救援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他们还在沿途开辟直升机起降点、引导直升机降落、营救和疏散被困群众 1000余人……
郭龙帅抗震救灾时
“我们落地当天就经历了200多次余震,我记得有一座200多米高的山,白天还只是有一些山体滑坡,第二天山就没了,全部沉到岷江里去了。”郭龙帅说。
当时这么危险,你们不觉得苦吗?对于同事的疑问,郭龙帅笑了笑说:“当兵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十五勇士“伞落四方” 身褪戎装亦不失军人本色
2020年,这15名曾经的空降兵曾再次聚在一起,也是这些年来为数不多聚齐的一次。
“大家现在各自都有各自的生活,也都生活在天南地北,比较忙,但是我们还是会抽时间叙叙旧,聊聊现在的生活,但全部聚在一起真的很不容易。”郭龙帅说,“其实大家现在都有了自己的生活,我们一般也不会刻意回忆起当年跳伞的事情,但是我们真的聚到一起时才发现往事历历在目。”
现在的郭龙帅是菏泽市牡丹区交通运输局道路管理服务中心的一员,十五年来主要负责农村道路修缮工作,从最开始的“户户通”,再到“四好农村路”,郭龙帅都全程参与其中。
“以前在做‘户户通’的时候,每天在工地,监督、检验、验收,修路除了质量上的把握之外,还有一件难料理的事情就是与村民协调关系。在用地上占谁家多点、谁家少点,怎么规划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全村人的需求,这些都是需要协调的问题。”郭龙帅说,“但是只要公平公正,外加上耐心,所有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也能够获得老百姓的理解。”从军8年时间,让郭龙帅在工作中始终带着公平公正、有耐心的军人品质,也正是如此,他总能妥善地协调和解决问题。
郭龙帅获得的荣誉证书
在2012年的一次起吊组装机械过程中,一个零件掉下来砸断了他的指骨。局领导安排他去休息,他却简单包扎后带伤工作,至今指骨附近还有一块游离骨。“老百姓修条路不容易,那时候任务重,缺了我,又会影响到工期,咱当过兵的,得有责任感!”郭龙帅说。
15年过去了,最初的15名勇士有十一位已经解甲归田,他们有人成为了民警,有人成为了基层干部,还有人做起了长途车司机。郭龙帅说:“那次跳伞经历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我会把这份记忆一直留在我接下来的人生中。”
伞降茂县的十五勇士照片
勇士虽卸甲,犹记天兵雄。如今,他们放下了英雄的行囊,与我们一起走进万家灯火、袅袅炊烟。但我们不曾忘记,那“征战”天空的身影,刘文辉、李玉山、王磊、赵海东、刘志保、雷志胜、殷远、赵四方、王君伟、任涛、李振波、于亚宾、郭龙帅、李亚军、向海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