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李晓哲
(资料图片)
8月29日,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四周年建设发展新闻发布会举行,介绍青岛片区四周年建设情况。
2019年8月,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挂牌成立,为青岛扩大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注入新动力。挂牌四年来,青岛片区围绕《总体方案》和《深化方案》的总体要求,建立了条块结合、横纵联动的管理架构和运行机制,推动各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地,《总体方案》实施率达100%,《深化方案》全面推进实施。四年来,青岛片区共有9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3项获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刊发,领先于同批次自贸试验区。截止到2022年,青岛片区以占山东省万分之三的面积贡献了全省6%的进出口和3.7%的利用外资。
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评估课题组发布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四周年发展评估报告称,青岛片区最大化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全面提升,有效探索了借自贸东风、促全面提升的“青岛模式”,成为践行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的生动实践,全国第一梯队的地位更加巩固。
量质双升,企业主体活跃度达86.2%
获批四年来,青岛片区坚持“规划引领、集中连片、组团发展”理念,统筹综合保税区、国际经济合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功能政策资源,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促进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优化产业协同空间布局,探索建立“管委分管领导+工作专班+产业促进公司”的产业化促进工作机制,构建实施自贸试验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提速城市更新建设攻坚行动,形成产业融合联动、互补共促的发展生态。
四年来,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6353亿元,年均增速27.3%,占全市比重由获批前的16%提高至23%;实际利用外资25.3亿美元,年均增速26.3%,占全市比重由获批前4.1%提高到2022年15.5%,以占山东省万分之三的面积贡献了全省6%的进出口和3.7%的利用外资;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13779.7亿元,占全市比重由获批前的18%提高至26%;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5亿元,年均增速65.6%,税比达95%;新增企业主体3万户、纳税主体1.7万户,分别是成立前1.6倍、1.5倍;企业主体和纳税主体分别年均增幅27.5%、25.2%,企业主体活跃度为86.2%,比75%的“非常活跃”基准线高11个百分点,市场主体发展呈现数量、质量双提升趋势。
青岛自贸片区累计实践形成285项创新案例
青岛片区对标RCEP、CPTPP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以产业发展和企业诉求为导向,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化系统改革创新集成,围绕组织推进、队伍建设、多方联动、评估评价、考核激励、容错免责等多个环节,探索形成“市级统筹、上下协同、多方参与”的全链条制度创新工作体系,在贸易、投资、金融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建设发展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青岛自贸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突破性创新成果。
探索“动产质押融资业务模式”,破解大宗商品领域货物难管控、货权不清晰、信息不透明、融资成本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服务贸易企业融资超13亿元,为国家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提供新模式,该项创新获国务院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获批四年来,青岛自贸片区累计实践形成285项创新案例,12项在获国务院、国家部委全国复制推广,52项在全省复制推广,有效激发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改革创新释放开放发展活力,带动新引聚世界500强中外投资项目66个、过亿美元项目29个、过亿元项目662个。聚焦综保区“五大中心”建设,发挥多重功能政策优势,推动综保区提档升级,前湾综保区两年提升16个位次,进入全国137个综保区前10位。获评“全球可持续城市和人居环境奖”等20余项国内外荣誉,为深化国际开放合作作出积极示范。
建设航运贸易金融创新基地(中心)
根据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在青岛自贸片区建设航运贸易金融创新基地(中心),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航运贸易金融融合创新发展,不断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提升港航服务水平。健全完善航运政策体系,集聚航运资源要素,建成北方最大的船舶交易市场和国内最专业的拖轮、租船交易平台。在全国率先出台海员人才及海员产业专项政策,建成国际海员服务中心,首创“海员司法救助资金池”创新机制。畅通海铁联运物流通道,港口海铁联运箱量连续8年居全国沿海港口之首。启运港退税政策拢聚、虹吸货源效应初步显现,四个月带动出口货值60亿元,服务助力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跃居全球第五,航线密度北方港口居首,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居东北亚之首,有力支撑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
扩展国际贸易生态。深化大宗商品模式创新,推出进口原油“先放后检”、保税铁矿石“随卸随混”、进口棉花“集成查检+分次出区”等国家级、省级创新模式。建设棉花、轮胎、酒水等12个重点检测实验室,全国率先推出511项输韩农产品前置检测。落地RCEP易腐产品6小时通通行、“白名单”出口企业8小时速达退税。聚焦贸易新业态创新发展,全省率先开展“9710”“9810”业务,创新跨境电商保税直播。新型离岸贸易连续两年全省占比超80%,全市占比90%以上。新型易货贸易实现首票业务通关,贸易额占全省95%,成为青岛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强市的新增长点。
提升金融支撑功能。扩大金融领域改革创新,构建“金融创新实验室+专家智库+金融服务平台”金融创新生态,落地23项试点任务;在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发展供应链金融、跨境结算自由便利、推动航贸金融合发展、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数字人民币推广应用等方面积极“先行先试”,形成具有青岛片区特色的金融自主创新案例,其中,“港云仓”荣获国务院国资委首届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一等奖,“境内运费外汇支付新模式”“国际海运费项下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新模式”等举措助力企业破解融资难题,加速创新型现代金融产业体系建设。
加速构建系统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持续抓项目带动、产业协同、要素保障,加速构建系统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动实体经济实现量的稳步增长和质的显著提升。
新兴产业方面,推进集成电路聚链强芯。加快建设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园,链主项目晶圆产能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园58万平方米新载体厂房封顶,光掩模版、高端智能功率模块、3D车载盖板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高端人才集聚中心、专业人才培育中心、基础设施工程等一批配套项目全面建设。
优势产业方面,推进智能制造提质扩容。建成全球家电行业首个5G+工业互联网全连接示范园,卡奥斯赋能的海尔中央空调和冰箱互联工厂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总数占全省二分之一,水联网生态制造基地、潍柴动力研发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代傲、库尔等链条项目建成,赛轮、上汽、通用五菱、雷沃等优势项目加速升级。
未来产业方面,推进基因科技加速布局。发起基因科技“三千”行动计划,规划建设千亩基因科技产业园,华大基因北方中心、健康产业园、清原海洋生物基因编辑研发及应用等先导项目建设提速,锐翌生物、百迈客等筑链项目集聚发展。在全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三年任务中,作为全国67个片区中唯一承担基因科技发展任务的片区,全面启动了推进“千种海洋生物基因测序”工作,汇聚两千余名基因科技人才集聚创新创业,园区入选首批“科创中国”创新基地名单。
建成国际首个深海生命基因组数据库
坚持在开放发展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汇聚现代海洋、先进制造等领域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动能,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深化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建设国家级“海洋基因库”,建成国际首个深海生命基因组数据库,海洋生物基因组数据量对全球海洋生物基因组研究贡献度28%、中国贡献度49%,逐渐形成“南深圳,北青岛”的发展态势。中国首家海洋药物生产企业、唯一一个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实现突破,国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进入一期临床试验。
深化高端装备智造。推动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华大智造建成国内首套全自动化大型超低温样本库,建立国内首个多模块、自动化测序酶试剂智能生产线,超大通量基因测序仪、集成式自动化核酸检测移动平台等产品全面投产,华大基因建成运营全球最大时空组平台,发布时空组学技术,全球首次实现生命全景时空分子图谱。
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海洋产学研融合,成立国际海洋基因组学联盟,先后与国内外178个科研院所开展548个项目合作,举办全球基因组学大会,发布全球首个《海洋生物基因组学白皮书》。设立青欧生命科学研究院,与20个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合作。
深化集聚创新人才。以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培养高层次人才,打造青年人才发展友好型示范园区,建成运营海外工程师型研发社区、国际人才社区、留学生科创岛等功能载体,成立全省首个专注人才和企业服务的综合服务集团,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改革,集聚中外院士21名,带动就业超过5.7万人,就业参保人数突破10万人。
关键词: